HIGH LINE PARK

像我们学建筑和规划设计的人,到纽约,建议到曼哈顿西区的HIGH LINE PARK看一看。去那里,拍照留念没什么意思,但对解读城市的可塑性和可持续发展是会有相当益处的。

HIGH LINE PARK顾名思义,就是架在高处的呈线性特征的公园。因为被架在空中会有效的降低地面运输的危险性,HIGH LINE 曾经是纽约人的生命补给线—“lifeline of New York”。

这段线路北起曼哈顿西侧34街往南,北到Gansevoort St,总长1.45英里。在卡车运货还不普及的时候,HIGH LINE曾经是曼哈顿主要的货物运输渠道。但在1980年,HIGH LINE完全被更加便捷的卡车货运取代了。大都市的发展就是这样,当它一旦失去了原有的功能,便迅速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“毒瘤”。1999年,HIGH LINE面临着被拆除的危险,好在当时的纽约市政府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,决定保留这段铁路,并把它改造成一个线性的城市公园。

我们知道,相对中国而言,美国是一个没有太长历史的国家。也许残留在城市当中这些废弃的铁路,向世人讲述的便是建立在大工业革命下飞速发展的纽约的历史。而为打造这个世界级的大都市立下了赫赫战功的铁路,对于大多数的纽约人来说,保留城市中残留的铁路,便是保留了这段历史。

中国其实早在建国初期,就有非常类似HIGH LINE PARK的想法。著名的建筑学者梁思成就曾经建议在保留北京古城城墙的基础上,建立一个建造在城墙之上的空中立体花园。梁说,“倘若建成,便是世界唯一的,可容纳上万人休闲,娱乐的场所”。即保留了文化古迹,也赋予了它新的功能。梁还为此方案绘制了效果图,即便是现在的人看到,仍然会令人兴奋不已。

 可惜的是,这样的想法对于一个急于要和半封建,半殖民的旧中国决裂的新生政权来说,保留古城墙是不能被接受的。更何况还要把改建成花园,岂不是要为封建主子的残垣断壁涂脂抹粉吗?历史和我们中国的HIGH LINE PARK就这样擦肩而过了。是的,真理仿佛很难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!

   

 HIGH LINE PARK的是由纽约的两个民主人士,提出的借鉴法国巴黎Promenade Plantee的做法,在公开竞赛中选中的方案。这条线路的改造主要是为市民提供一个在城市里的WALKING TRAIL(城市漫道)。在和各个街区交汇处,设计者提供出类似观景台一样的休息区,可以观赏到纽约一天中不同时间的街景(STREET SCAPE),这一点很有中国苏州园林中借景的味道。只不过所借之景更加生活,而非湖光山色。

HIGH LINE PARK的设计处处体现一个LINE的含义:地面的铺地是狭长的混凝土砌块,残留的轨道依然清晰可见。铺地有些则被设计成和座椅相连的形态。大多数的休息区都是用长型的木板直接拼搭而成,用肌理而成为不同的形态。简单明了,毫无造作。

HIGH LINE PARK 的LANDSCAPE也很有意思,故意模仿出杂草丛生的自然形态,俨然能够勾起人们对这段历史的记忆(MEMORY);趣味空间(NODE)的设计也颇有韵味,让人流连忘返。

但HIGH LINE PARK最吸引我的并非它的设计本身,也并非这篇文章的重点。对于有远见的城市设计者来说,纽约HIGH LINE PARK的成功之处,在于它的着眼点不是现在,而是对20年,50年,甚至100年后的曼哈顿西区这块土地的整体规划的意义。现在,对于大多数来纽约的游客,知道HIGH LINE PARK的也许大多是对艺术,建筑,规划有兴趣的人。不难理解,对游客而言,今天的HIGH LINE PARK是无法诠释他们心目中对大都市理解的。但从现HIGHLINE PARK两边新建的公寓和写字楼,譬如FRANK GEHRY的AIC大楼, 就不难看出将来这个地段未来发展的轮廓。我们可以构想,当周边废弃的厂房和仓库慢慢的被新功能的楼宇取代的那一刻,HIGH LINE PARK就逐步转变成为一个社区的公园,而这个工业区域就也逐步改变了它的属性,焕发出新的光彩来。

这种“逆向思维”真的很奇妙!即在保留历史文脉的基础上,先建立一个城市的脊梁,(社区公共空间),再逐步拆除或是改建这条脊梁两边的骨架。我没有到纽约的市政厅或是它的网站上看看这个区的ZONING,但不妨大胆的推测,这个被架起来的空中花园的底部,可以成为基础设备的藏身之所,周边建筑的空调机房,水井和变电站,或是为城市小区,商业所提供的大型停车场,都可以建在这条HIGH LINE的下面。同时,因为HIGH LINE的底部和城市界面相交汇,更能很好的利用来改造成小的商业和零售,或者杂货店。他们将充满着城市迭代中的古朴气氛,但又被巧妙的融合在新鲜活跃的都市文明中……

 

这不禁让我想到中国政府关于老区改造的一些做法了,仿佛只有不断的拆除才能有发展的空间。记得在一个项目的汇报会议上,一个大腹便便的中国政府官员谈及对一个老区菜市场的保护问题上,振振有词的说“我现在看不到它有任何存在的价值,挡在那里,啥也干不了!”。是的,不可否认,社会的发展必然让旧的东西失去了价值,但是我们必须时时提醒自己,我们的城市建设,是对未来的规划,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规划,因为新的东西也总有一天要变成老的东西。这就好比一个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变得风烛残年的老人,他(她)难道就真的丧失原本的价值而变得一无是处了吗?我们或许不必再生硬的给这些“老人”去涂脂抹粉,让他(她)们像年轻人一样充满活力。但是他们身体里所蕴含的经验和历史,他们能够叙述前世今生的文化内涵,我们是否也应该给与一定意义的尊重呢?所以,相对于规划而言,建筑的力量在HIGH LINE PARK城市的设计者们看来过于渺小,他们考虑更多的是城市的可塑性,这才真的是非常值得我们中国建筑师学习的地方啊!

 历史文化保护一直是个世界性的话题,城市设计中的矛盾又无所不在。一条简单的道路都会对社区造成重大的影响。我想,在我们对城市的某个区域的未来规划不是相当明确的时候,我们的设计者们是否能先把历史遗迹保留下来,加附其新的功能,或干脆先形成一个公共空间,再利用法律,来逐步发展和完善周边的设施,使其得到良性的发展。

 比如我前面提到的那个老区菜市场的改造,就可以先试着保留其中一部分的老街菜场的形态,但可将其原始的交易功能转化为展览空间。再对其它的菜场空间进行改造,使其更具备实效性。法律则可用来控制周边建筑的容积率和限高,使其不至于“吃”掉这段历史。

 当菜场的形态变成历史记忆的时候,首先对周边居民的定义是这里出现了一个新的城市公园,一个新的可以休憩玩耍的地方。然后我再在它的周边规划设计楼宇,公寓,商业,医院和学校。这种先景观后建筑,先配套后开发的思路不是既能保留场地原有的历史特征,又能起到最大场地价值的作用吗?

我常想,可塑性和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是可以预料到的事物,就像HIGH LINE,你可以看到它的根基和发展的轮廓。就如种下的一棵小树,有足够的阳光和空气,就能有成为参天大树的那一天。可当我们把一棵长好的大树,强迫它移到另外的一块土地上,大树很快就会死掉。橘生淮南为橘,生淮北为枳”。这个大树就好比一个无文脉,无根基,但表面完善的社区,它令我们迷惘—一百年后它会是什么样子?是要全部再被推倒重建吗?还是这段创造出来的历史片段也会有幸的被保护下来?但即便是保留下来了,那么这个区域之前的历史又怎么让人知道呢?这个空档又有谁能来填补呢?

 这是我们站在HIGH LINE PARK不得不思考的问题。

 

 

 

注:本文除封面高线公园鸟瞰、梁思成空中花园线稿图、卫星图来自网络外,其它均为作者实地拍摄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!

 

园趣

我家后面有个很大的园子,相传叫做“百草园”。“博远医疗”后面也有一个很大的园子,可幸运的是,相比鲁迅先生的百草园,这里算的上是我们豪华的“后花园”了。

由于公司特殊的地理位置,我们的“三味书屋”就坐落在北京西五环外园博园里。每个工作日的早晨,当人们还在担心如何能够挤上拥堵的地铁,冲进二环三环的时候,我们却是逆着人流高峰,乘坐有座的公交或地铁到达园博园地铁站,然后选择短途公交、步行或骑车的方式,沿着园博大道到达公司。

可别小看这短暂的沿途,可以感受到不一样的大都市生活节奏呢!正值北京最美的金秋时节。清晨,走在安静的可以听见鸟鸣的园博大道上,欣赏着路边红黄相间的秋叶,真的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。看路旁,“碧云天,黄叶地,秋色连波,波上寒烟翠”。不像是要去匆匆前行,压力山大的上班族,更像是怀着一颗轻松愉快之心的游客,开始一天紧张但是愉快的旅行。

一早踏入公司的大门,吃过公司提供的员工早餐,紧张忙碌的一天开始了:画图、开会、讨论方案。眼累了,可以到视野开阔的露台上休息,俯瞰园博园满目的秋色;心累了,也可以到昏暗的影音室放松,放一张光盘,听听莫扎特的“费加罗的婚礼”,或是打一场酣畅淋漓的王者荣耀。小文青们就俯卧在窗边,听听窗外的鸟鸣,想想陶然亭的芦花,钓鱼台的柳影,西山的虫唱,玉泉的夜月,潭柘寺的钟声。等再回到电脑前,这思如泉涌的灵感啊!

午后,在餐厅吃过午饭,伸伸慵懒的身体,三五结伴,便可以去逛园子,采果子了。必须告诉你们的是,有名的银杏大道,现在可是美到了极致,每年这个时候,都会有很多游客来拍照。而此时的园子,可谓是百鸟争鸣,百花争艳了。“不必说碧绿的菜畦,光滑的石井栏,高大的皂荚树,紫红的桑椹;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,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,轻捷的叫天子(云雀)忽然从草间直窜,向云霄里去了。” 百草园有的一切童趣,仿佛都会在这里找的到,而我们,则像园子的主人一样,尽情欣赏着“自家”园林春夏秋冬的不同园趣。

园博园里风格各异的园林,对于我们搞建筑设计的人来说,又简直就是一本活生生的中外园林教科书。你瞧,北方园林的金碧辉煌;江南园林的青砖黛瓦;哥特的扶壁;拜占庭的圆顶;丝丝入扣的斗拱;清式木作的飞檐;客家的围屋;日式的侘寂。游览其中,大到豁然开朗的心境,小到曲径通幽的缠绵。工作的闲暇在这里走上一圈,真的是有养精蓄锐,通气凝神的功效呢!

午休之后,年轻人煮一杯咖啡,长者们泡一壶龙井,便开始下午的工作了。有时,室内工作区还会有乱入的小鸟,大家都习以为常了吧,并没有感到惊讶。这有灵性的不速之客,不会是甲方派来监督我们工作的吧?

黄昏时分,则是另一番景象了。“静”成了主题:恬静的园子,寂静的柏油马路,清静的天空,和劳作一天后安静的我们。办公室依旧是灯火通明,餐厅里的饭香有时候会飘到园子里来,和园里的花香融到了一起。不用问,一定是有人在加班了,但即便是加班,能不说也是一种享受吗?

也许是正值深秋,突然就想到郁达夫那篇有名的《故都的秋》的文章来了—“秋天,这北国的秋天,若留得住的话,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,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”。我倒是没有作者那么强烈留住秋天的意愿,但是当一天的工作结束,体会过工作和园趣带来的紧张和惬意之后,却能真正体会到泰戈尔所说的“生如夏花之灿烂,死如秋叶之静美”的人生真谛了。作为一个医疗建筑设计机构(博远医疗)的一份子,我们所倡导的“医者仁心,筑者依仁”的企业文化理念,不也和眼前温暖仁和的自然有异曲同工之妙吗? 

 而此时,回望天边绚丽的晚霞,便可知,对我,对公司而言,明天又会是灿烂美好的一天!

    

 

注:文中照片归作者版权所有